close

2/23台大戲劇研究所《他媽的、哈姆的、悲劇》

蘇芩慧(《他媽的,哈姆的,悲劇》(The Tragedy of Ham in Damn-Mark)節目簡介2100年,
人類已經鮮少有精神上的疾病。
而少數對於生存有所懷疑,對於道德信仰仍徹底堅持的那些「受苦的」邊緣人,
政府組織則將他們集中於「養護所」, Damn-Mark養護所最近不惜鉅資,
創建了一組最精簡而又最完善的「戲劇搬演方法工作團隊」簡稱「戲班」,
能應付各種狀況,扮演各種角色,無論患者如何變化、逃避,
皆能配合戲劇治療,將病患一步一步導入最後「正常」的狀態。

本次的示範案例為「哈姆:活著好還是死了好」。
病患因長期耽溺於莎士比亞的不朽劇作《哈姆雷特》(Hamlet),
屬嚴重精神躁鬱特級。

適逢莎翁500週年,特選此例作為示範,將這套療程公諸於世。
有人說我怎麼像隔壁那個強迫症患者一樣,老是在一個黑色房間進進出出進進出出?
告訴你,要不是看在裡面一些有趣的人,我幹嘛找自己麻煩,把自己搞得神經兮兮疑神疑鬼?
我好奇的是那些自稱為劇場工作者的人,有沒有足夠的活力與自信,將這個世界交給他的東西變成自己的?
這次黑房間這班人就把我同伴哈姆雷特的悲劇,變成另一個異想天開又叫人哈哈大笑的故事。
我喜歡看黑房間裡的人大膽丟出創意,然後再負責任地用劇場裡各種元素架構出言之有物的作品。
〔如果說喜歡太主觀,那麼說「應該這麼做」是不是就客觀了?
尤其當他們要進行「改編」這檔事時,更不能少掉這些功課。
就拿這次的戲當例子∶你要怎麼把莎老大的故事變成你們劇團和創作者你,獨一無二的作品?
你怎麼讓你的觀眾,包括像我一樣不是很有耐心,可能隨時從椅子上跳起來的人,
待在劇場一個小時,然後還覺得眼前上演的戲跟自己有關係、可以感受、不覺得又被「騙」了一次?
哎呀,好啦,我承認我是有被害妄想症啦,但是他媽的!
我這樣還不是因為害怕看到天高皇帝遠的莎老大,還有無聊沒想法的戲唷!
很多人都在想莎老大的故事跑到現代會變怎樣?
這班台大戲劇所的同學也真聰明,乾脆就把整齣戲送到沒有誰比誰還要了解的未來。
所以在未來嘛,他們大剌剌放手玩,成立一所鬼靈精怪的「養護所」、
收了一個有「哈姆雷特癖」的患者,再加上一群好管閒事的「戲班」。
在這群人和這個地方中,莎老大的語言並不是最重要的,它變成一種背景音效,夾在病患和戲班的互動之間。
創作者藉由他們的互動放大哈姆雷特悲劇裡值得被觀眾注意的衝突,
讓觀眾注意到這悲劇講的是人性而不只是經典名言,並且還可以堂堂正正用自己的觀點,
觀察這個傳說中的哈姆雷特,而不用假裝自己對那個遙遠的時空背景感同身受、假裝自己聽得懂劇裡角色跟你說的「悄悄話」。

註一還記得那天下午,創作者連同演出者不斷用一些聰明又可愛的點子娛樂觀眾,
戲中多媒體的功能性也難得地大過「裝飾」性,彌補了單調抽象的舞台場景〔想必也難以寫實〕,
延伸了舞台深度、色彩,也延伸了觀眾對哈姆雷特悲劇的了解∶
言簡〔這是一出跟哈姆雷特悲劇有關的戲〕
意賅〔莎士比亞悲劇到現代還蠻有意思的〕。
看來我的被害妄想症應該會穩定個一陣子吧,因為我發現真有不少人認真思考著∶
站在現代的我們該如何與來自四面八方、不同時間、不同屬性的戲劇元素發生良性循環的關係。

註一∶莎士比亞戲劇中的獨白除了可表現角色內心私密想法,亦可視為角色對舞台旁觀眾的傾訴。
因為當時劇場是觀眾環繞舞台而坐,演員與觀眾的距離相當緊密,當角色獨白時,便像是演員與觀眾進行自然的互動。

 

資料來源:

http://translate.google.com/translate?hl=zh-TW&sl=zh-CN&u=http://www.tianya.cn/techforum/content/93/420587.shtml&ei=Xz5NTeHsO4eIuAPaoJxB&sa=X&oi=translate&ct=result&resnum=6&ved=0CEgQ7gEwBQ&prev=/search%3Fq%3D%25E4%25BB%2596%25E5%25AA%25BD%25E7%259A%2584%2B%25E5%2593%2588%25E5%25A7%2586%25E7%259A%2584%2B%25E6%2582%25B2%25E5%258A%2587%26hl%3Den%26client%3Dfirefox-a%26sa%3DN%26rls%3Dorg.mozilla:en-U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rnychickent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